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北京景山学校的“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

北京景山学校的“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513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北京景山学校的“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

了解学生,加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当然地出作文题目,是作文训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出好作文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中学生有一种强烈的独立自主的要求,他们不喜欢简单的模仿,不喜欢与别人雷同,不喜欢写人家写过,而自己又很难出套的题目。他们追求新颖,要求表现他们想表现的内容,这就要求作文题目不能呆板陈旧,内容上也不宜限制太多,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新鲜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东西,要为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怀提供较大的余地。例如,上学期初一年级出了个作文题叫《新鲜事》,同学们写了自己升入中学以后见闻,效果很好。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生活中一闪而过的但又值得深究的事情。初三写议论文时,正遇到一件事:年级里有一个同学逃了几天学。于是,教师就以《他该不该处分》为题,让大家议论,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时我们还将学生出的题目打印、张贴出来,用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捕捉生活中闪光的东西。这样做,既不背离训练的重点和要求,又克服了题目一统,有人无话可说的弊病,很受学生的欢迎。

由于我们不断疏通作文与生活的渠道,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比较优秀的作文不断涌现。1983年《作文通讯》上刊登的我校学生的《古文课》、《小花伞》、《铺路石》、《市委书记送菜到我家》、《劳动生活散记》、《杂感一则》、《秋思》等内容各异,形式有别的文章,都是学生各自以生活为源泉,反映了作者个特点的文章,都是学生各自以生活为源泉,反映了作者个性特点的文章,清新、亲切,没有陈腐的味道。

把基本的写作法教给学生 

学生学习作文,要不要懂得并初步掌握一些有关写作的理论呢?我们的回答是:要。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评阅了大量的学生作文之后,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虽然各篇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相同,但优劣文章的差异总离不开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观点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立意是否高、新;选用的材料是否充实而不平庸;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严谨;表现手法是否巧妙;语言是否通顺、流畅、有文采;式和标点是否正确等等。这些关系文章优劣的主要因素反映了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写文章,是一个过程,同样也有规律,而且一般说来,总有这么几步:即积累、构思、写初稿。修改。对于写作规律,古今中外有许多作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进行了研究,写了许多文章,揭示了写作的规律。学生学习作文,应该懂得并初步掌握这些理论,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以摆脱作用训练中的盲目性。

但是,作文教学中长期处于“教学无书,训练无序”的状态。传统作文教学强调“熟读唐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主张在模仿中掌握写作技巧。我们从来就重视名家名篇对学生的影响,也认为模仿是初学作文的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是只讲熏陶,只讲模仿是不行的。固然有的人能在千百次模仿中脱颖而出,但更多的人则是在模仿中胡里胡涂。

另外,“作文无定法”的影响也很大。如果这是指同一个题材,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表达,不象每道数学题只有一个或一组答数,一个化学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只有一个结果那样,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它理解为“作文遵循的法则,没有规律可循”,那就值得商榷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有时也很怕被扣上“大讲写作方法”之类的帽子。有的“小说作法”是作者随意杜撰的,当然不可信。而也竟然有人要把这些“小说作法”这类的话当成能点石成金的警言,以为一旦背熟,就能下笔如神,这也是很愚味的。我想,“不要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正是对着这些人的诚恳告诫。如果换成另一种情况我们能把这些“小说作法”之类本身的弊病,以及信奉的人们的盲目态度去掉,而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那无疑将是有利和必要的。如数学中的因式分解,可以总结出“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等方法,作文中也完全应该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要素、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我校教学生写说明文时,就曾结合例文清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常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说明文的主要类型等,让学生边读边归纳,边练习。在议论文单元教学中,结合例文弄清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怎样提炼论点,怎样选择论据,论证的主要方法,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等,让学生在练习中有一个清醒的头脑,知道从何入手;如想变化,也能略知门径。

我们觉得在作文教学的体系里,应该反映作文的规律和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所以,在我们自编的初中《语文》教材里,力求按照学习作文的过程,针对作文中各阶段带普遍性的问题,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 篇、选材、剪裁、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曲范作品为例文,按单元要求设计练习,组成一条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初步改变了“教学无书、训练无序”的状况。

引导学生进入写作佳境 

作文能力的发展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文能力所表现的质有许多方面,量也有许多方面。一定的量变,所引起的并不是随便的一种质变,而仅仅是同它相应的那种质变。一个人能运用的词语的数量,句式的数量,表达方法的种类,以及掌握知识的广度,认识事物的浓度,思维清晰的程度等,都属于这个人作文能力的组成部分。要想取得作文能力总体上质的变化,必须先取得部分质变化,耐要取得部分质的变化,又必须通过与部分质相对应的量和积累。这就是作文训练中片断练习不可少,耐各阶段训练要有明确具体的侧重点的原因。倡在作文训练中应以具有综合性的篇的练习为主,辅之以片断练习,将片断练习隶属于篇的练习之下。

考察一个人作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构成作文能力的众多因素,不断地由量的积累到促成质的飞跃,由部分质的飞跃到总体的质的飞跃的过程,而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是有关作文的理论和作文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常常“跃进——停滞——再跃进”的现象。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整个教学阶段学生写作练习大致有三次较为明显的飞跃。第一次大的跃进是在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的时候。提倡写“放胆文 ”解放了他们的思想,于是作文教学出现了较为生动活泼的局面。我校学生作文选中有许多充满生活情趣,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文章。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如《三只小黄鸡》、《小乐乐的玩具》、《春游颐和园散记》等等。这一次跃进十分重要,这可以说是作文的入门。只有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实践上懂得作文就是用文字来反映自己的所闻所感,而不是胡编瞎造,才能开始懂得作文。也只有走出这一步,学生才能从“无事可写”中解脱出来。

第二次大的跃进是在学习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的理论,并阅读,分析了大量优秀作品,开始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模仿中有所创造的时候。这时,他们不仅初步学会从生活中选取题材,而且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词语,掌握了选材、剪裁。结构成篇的基本技巧。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例如我校学生写了《一次象棋比赛》(见中国少年出童出版社的《中学生作文选评》)、《小幻想》(《新编中学生作文指导》)等就是这一阶段学生作文的代表。

第三次大的跃进,则是在提高了思想水平,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以后。这时的文章,思想开开阔,联系丰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立意也比较新颖、深刻,克服了文章一般的倾向。例如《昆虫法庭访问记》(《作文通讯优秀作文选》)、《圆明园记游》、《相逢的启迪》等就是这一阶段有代表性的文章。这几次跃进大致分别发生在小学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如果我们引导得好,则有可能促进这几次跃进的提前到来。我校写作教学正是顺应这个发展过程,从小学三年级起提倡学生多想多写,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经常练笔的习惯;初中分单元进行读写训练,教给学生作文方法;高中特别强调文史结合、文政结合、文理结合、社会结合,向生活的浓度和广度进军,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作文指导,除了要注意总体发展的阶段性外,还要充分看到同一阶段里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每一个班里,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不是平衡的,不是齐步前进的。在这不平衡里,作文尖子具有一种锐气,他们反映敏捷,刻意求新,是一种带动的力量,而每次作文中又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原属中等甚至中下等水平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写出了较好文章(或有好的段落,或取材新颖,或用词别致)——这对整个班级学生作文能力来说,也是部分质变的表现——这是打破原有局面的推动力,它具有极大的鼓动性,而且对同等水平的同学具有诱发力,常常是这些同学的“一鸣”,“惊”起了具有潜在能力的同学,诱发出下一次作文的优秀者。我校教师对这两种力量历来十分珍视,把它看成是提高班级作文水平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作文教学的领域里还有许多尚未被我们认识的东西。我们语文教师都十分喜爱这项生动、活泼、写有诗意、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工作。 



上一页  [1] [2] [3] 

北京景山学校的“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