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798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
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5.己亥杂诗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在众人酣歌太平之时,就指出了危机四伏的前景。他称当时的社会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
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
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
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
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问题研讨
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
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
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3.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
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4.岑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足以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看。其实岑参集中的好诗很多,他的诗歌成就很大,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岑参中年以后几度出塞,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诗,写大漠风烟,写荒崖古道,写火山,写热海,写城障要塞,都来自亲身的感受,因此独创性很强。他和杜甫是好朋友,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可以说一语道出了他的个性。岑参的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这些艺术特色,很好地体现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歌行是岑参最为擅长
的诗体,这首诗,写得流畅洒脱,意气飞扬,读之令人心快,在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5.怎样理解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龚自珍少有大志,博学多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在清王朝还金玉其外之时,就敏锐地感到内忧外患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威胁。他幻想着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样,发动一次社会改革,挽回清朝颓败的命运。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运,也就无从为国效力。他二十七岁中举,却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尔后的十年,他不屑于做知县那样的小小地方官,苦心经营,千方百计留在朝中,但始终沉顿下僚,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从施展。四十八岁时,只好放弃官职,准备回乡授徒讲学,创一番事业。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本意吧。纵观龚自珍的生平和为人,他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的即兴之谈,而是表现
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练习说明
  一、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
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把握两位诗人各自抒发的思想感情。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
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
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在形式和写法上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
沉。



www.deyou8.com
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三、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