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思接千载纵横驰骋——联想类文章导读(高二),
在李清照眼中,水是温柔的叹息。雨后,静静地听着檐漏滴水,仿佛有回到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中。年轻时的她,是一泓明快欢乐的溪水,不谙世事,天真无邪。年老时的她,是一池落满浮萍的湖水,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凄苦无边。这个柔情似水的女子,饱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在晚年寡居的凄境中,听懂了这一声声水的叹息?叹息着光阴易逝,叹息着人生如梦,叹息着世味情薄。这其中包含着多少“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当水包融了这沉甸甸的愁思时,就变得那么凝重,那么幽怨,在无数个梅子黄时雨的夜晚,与孤寂的易安居士产生了共鸣。
在李煜眼中,水是愁绪的寄托。一带江水,是一道屏障,把一位亡国之君与故土分隔开来;一带江水,又是一条丝线,一端系着他,一端系着故土。奔腾的江水,浸透了他无端的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他命歌伎吟唱《虞美人》时,在丝竹声中,他是否希望无尽的春水带着他对亡国的怀念,流向他梦中已千回的故土?李煜,一个失败的君主,一个成功的词人,用他的生命来期盼与等待。而江水负载着他满腔的愁绪,是否已成全了他,还是至今仍在徘徊?
在苏轼眼中,水是豪放的象征。年少得志而后又屡遭贬斥,学富五车、才华绝伦的他,从滔滔的江水中找到了知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气,已在江边回荡了数千年。水的奔腾不息是他人生的写照。在人生的长河中,他读懂了: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想要汇入大海,要激起浪花,要折射光芒,都需要经过穿峡破谷的磨练。若不燃起自己对生活的热情,那么这滴水永远只会停滞在一潭死水中。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之后,还能保持着这份如水的奔放与豁达,是那么难能可贵。
盛水为镜,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倒影。有人说,水似人生,人生似水。奋起拼搏的,是一股活水;庸人自扰的,是一滩死水;淡泊安逸的,是一眼井水;胸怀大志的,是一汪海水……
当历史的长河奔涌而来时,我们该做哪一种水呢?
简析:同样的,水是一种文化,水是一缕情思。在水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幽怨,一种愁绪,一种无奈。同样,我们也能感受到期盼,感受到豁达。文章富含底蕴,结尾“当历史的长河奔涌而来时,我们该做哪一种水呢?”给人启迪。
借鉴之美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也正表现出自然中“借景”所创造的美丽。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人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鉴吧。
简析:本文立意准确。开篇由事入理,由现象到实质,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增加阐释道理的深度。另一特点是构思上的横向联想,由观点而引出对“自然”、“人生”、“国家”、“民族”四个角度的思考,而这四方面本身又带有纵向发展的趋向。这看似平淡的构思,实则蕴含了作者的精细规划。本文语言通顺,说理多用事例,避免了抽象和枯燥。不足之处是在阐理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
成功需要“借”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也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光环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善于借助外物。
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鹰认为自己能飞得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飞得又高又远。鹰感叹道:“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实的后基。”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
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借”的道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是通过“借”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借”来获得生命……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
简析:本文的好,首先在立意的高远: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铸就成功的光环需要“借”。其次在结构的明晰:开篇以荀子、庄子关于“借”的言论引出论点,然后举出从寓言故事到科学史实再到自然界的事例来讲明这个道理,材料相当充实,最后作一小结。另外,本文的的语言也有亮点,语言简洁明快,特别是一段排比句式别有文采。
“三”的智慧
我时常听到有人沾沾自喜地说自己“三生有幸”时,就纳闷:这人只有今生,哪来“三生”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地感觉到“三”的学问的确不小。譬如,“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短语,其中的“三”字,既概括了社会生活现象、人生经验,或丰富的人生哲理,也蕴藏着许多智慧,的确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三顾茅庐”,恳切地三请诸葛卧龙出山,演绎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话,奠定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三”里面的韵味告诉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必须用诚意待别人,哪怕一再被对方拒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也说明智慧潜藏在“三”里面,藏在芸芸众生之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