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数学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二)》教案设计与评析A-一年级数学教案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二)》教案设计与评析A-一年级数学教案

    06-21 11:08:10    浏览次数: 233次    栏目: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标签: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http://www.deyou8.com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二)》教案设计与评析A-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分类
教具、学具准备
铅笔一捆(14根),铅笔分类图,电脑课件。
铅笔(同桌一捆),实物卡片(水果、花、衣服),纸。
教学设计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新授课
1.教学分铅笔。
a.老师手里有一把铅笔,仔细观察,这些铅笔都一样吗?
想一想都是铅笔,可以怎样分一分呢?
请同桌两个人合作,先观察,然后一边分一边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b.同桌合作分铅笔。
(教师巡视,指导。)
c.汇报。
问:哪组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分的?
◆按颜色分。
◆按有没有橡皮头分。
◆按有没有削过分。
◆按笔杆的形状分。
◆按铅笔的型号分。
◆按笔杆的材质分。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分得的情况图贴在黑板上。)
d.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同一种物品──铅笔进行了分类,可以按照颜色分,可以按照有没有橡皮头分,可以按照有没有削过分,可以按照笔杆的形状分,这些都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的,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2.小组合作──分实物卡片。
a.活动要求。
◆先将口袋中的物品倒出来,仔细观察,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分;
◆把分好的物品放在纸上摆一摆,再贴在纸上;
◆比一比哪组同学友爱、谦让、合作好!分完后,再小声说一说还可以怎样分。
b.学生合作。
(老师巡视、指导)
c.汇报。
◆水果卡片。
◆花。
◆衣服。
d.小结。
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又对同样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大家分得都很好!
练习(课件)
1.你能将公园里的人分一分吗?
2.举例。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分类的情况。
想一想,可以怎样整理你书包中的物品呢?
师:分类摆放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希望同学们都养成放置物品有序、有条理的好习惯。
3.提高题(第41页第6题)。
将这些图形分一分,你有几种分法?比一比,谁的分法多?

教学设计说明
分类的第二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同一种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由于学生已经对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知道对不同的物品要分类,那么对于同样的物品怎样进行分类呢?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学生能够与第一节课对比、区分,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同时,通过动手分铅笔、小组合作分卡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动手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在合作学习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学生举例:书架上的书可以分成爸爸的、妈妈的、我的,还可以分成工具书、小说、杂志等;收拾衣柜时要把上衣放在一起,把裤子放在一起,把袜子放在一起等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养成按照分类的方法收拾书包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专家评析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为此,教师要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探索学习进行铺垫。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就能博采众长,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作战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分类”这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是还不认识它罢了。本学期研究的两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使之对“分类”这一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分类的标准,使这一知识得到升华。
1.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受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我认为在课堂教育环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刚刚上学的孩子初步感受知识,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学生学习的心向即被聚焦了,便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为此,课前我们先带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让他们观察超市中各种商品的摆放。让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分类。在讲“分类”的第一节课时,我们用电脑设计了超市中零乱的货架,让学生进行调整,感知分类的作用。这就为新课的引入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因为是用多媒体动画教学,通过丰富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争抢着发言,要帮助老师整理货架。第二节课,我们设计从分铅笔引入新课,形式新颖,别具匠心。学生拿着铅笔自由想像,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学生都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他们那诸多的分法(按品牌、颜色、有棱无棱、削与未削、有橡皮否)已远远超出了教师课前的设计。
两节课都能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并表现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由于这样步步引导,环环推进,产生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为下面的学习铺垫道路。就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脑中的具体形象,决定于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所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结合相关情境,让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发现和总结。特别是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
“分类”两节课的教学活动,最突出

教案《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二)》教案设计与评析A》,来自www.deyou8.com网!http://www.deyou8.com

的特点是通过学生的动口说出、动手分分,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内涵。
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课前我们制作了大量的学具,有服装类、文具类、球类、水果类及蔬菜类等图片,然后将这些“物品”混合后分放在若干个纸袋中。学具袋发到学生手中,教师要先提出一些相关要求。小组活动开始后,学生看着五颜六色的“物品”,情绪高涨。在组长的带领下,都埋头有目的地进行分、摆、贴。教室里秩序井然,偶有争吵声,也来自于学习中的激烈争论。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说:“我能加入你们组的活动吗?”他们高兴地接纳我,遇到有难度的争论、操作,慢慢地感悟“分类”的真正含义。
“分类”的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难度大,因为第一节课只需要学生把不同类的“物品”分开,掌握单一分类标准即可,而第二节课则是同类物品按不同标准分类。因为标准较多,学生不易把握,我们便同样准备了多样的感性材料。例如饮料类,虽然都是听装,但商标的颜色不同;鲜花都是郁金香,却有颜色和朵数之分;衣服又分为长短袖、有无衣领、套头和开襟等等,这些“物品”在教学活动中,都需要学生经过认真观察,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按类别摆放在老师提供的纸板上。可见,学生观察、分类的过程,正是对“分类”这一概念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它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掌握分类标准和运用标准分类的能力。最后将学生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还进行了美的教育。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第二阶段,是学生对探索过程的表述。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学生的创新成果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表达过程的本身,也是对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进行信息再加工。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不加以分析、概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可能升华。只有将具体的操作过程通过语言的加工表述出来,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单纯的操作活动,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真正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操作让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升华。因此小组活动后汇报时,老师不做具体要求,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想向大家介绍什么就介绍什么。于是都争着说自己小组是如何分的──争着说这样分、那样分的好处是什么──这是一次发散思维和语言加工的极好训练,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反映出他们已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毫无疑问,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