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708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是文苑传。前有序论,首谓:
    臣观前代秉笔论文者多矣。莫不宪章谟、诰,祖述诗、骚,远宗毛、郑之训论,近
鄙班、扬之述作。谓“采采芣苡”,独高比兴之源;“湛湛江枫”,长擅咏歌之体。殊
不知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学识有浅深,才性有工拙。昔仲尼演三代之易,删诸国
之诗,非求胜于昔贤,要取名于今代。实以淳朴之时伤质,民俗之语不经,故饰以文言,
考之弦诵。然后致远不泥,永代作程,即知是古非今,未为通论。
    序论做的并不漂亮,都是老生常谈,且有矛盾之处。不过为了推出有唐一代作者,
才提出以上论点。最后说:
    其间爵位崇高,别为之传。今采孔绍安以下,为文苑三篇。觊怀才憔悴之徒,千古
见知于作者。
    文苑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作家有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以上四人,文学史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的文集,除杨炯外,我皆购置。《王勃集》
为木刻本,不知系何种丛书之零种,共六册,题《王子安集》,纸张刻印,均不甚佳。
《卢照邻集》系四部丛刊本,题《忧幽子集》。《骆宾王集》,系中华书局近年出笺注
本,题《骆临海集》,我都没有细读过,印象不深。他们的文体,还沿用六朝时的骈体,
曲故连篇,读起来很费劲。我不怕骈体,骈体自然协调,增加文字的韵味,就是近代的
白话文体,也不排斥这类句法和修辞。我怕典故,我头脑中典故很少,一边读文章,一
边又去看注,这实在是一种苦事。古人抒发感情,描述事物,不用直接自然的语言,而
用典故去代替,这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究竟对感情、思想的抒发,是一种局限。
文章之事,伤了自然,任你对仗怎样工整,用典如何巧妙,总是得不偿失的。为什么王
勃那么多文章,唯有《滕王阁序》那么通行?《滕王阁序》中对仗的句子那么多,为什
么又只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那么脍炙人口?还不是因为作家触景
生情,冲口而出,既尽描绘之能事,又流畅自然,通俗易懂所致?骆宾王的名句:“一
抷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所以能那么动人,千古传诵,也是因为出于自然,得其
本真。
    文学史上说,他们四人的文风,已不同于六朝,开始向自然活泼的方面发展,我因
体会不深,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卢照邻的传记很短,只有六行。说他“因染风疾去官”。
    又说“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尝与亲属执别,遂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
也不知得的是什么病。他曾向当时的大医学家孙思邈请教,我读过那篇文章,孙思邈也
没有提供什么处方,只是向他讲述了人易得病之由,及天人一致,顺应自然,才得养生,
并没有什么奇妙之处。《旧唐书》有孙思邈的传,也引述了这段文字。
    王勃的传记较长。他的祖父王通,即文中子,是著名学者,著有《中说》。“勃六
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可以说是早熟了,但亦早逝。传载:
    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
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
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
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骆宾王的传记更短,只有四行。内载:
    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然落魄无行,好与搏
徒游。高宗末,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文明中,与徐
敬业于扬州作乱,敬业军中书檄,皆宾王之词也。敬业败,伏诛,文多散失。
    四杰在当时,就被识者认为:“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中间,
杨炯算是比较“沉静”的,还当了临川令,传记里也说:
    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搒杀之。又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
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
    耕堂曰:四人皆早年成名,养成傲慢之性,举止乖张,结局不佳。人皆望子弟早慧,
不及学龄,即授以诗书技艺。此如种植,违反自然季节,过多人工,虽亦开花结果,望
其丰满充实,则甚难矣。神童之说,弊多利少,古有明证,人多不察也。
    文字之事,尤其如此。知识开发,端赖教育。授书早,则开发早,授书晚,则开发
晚。然就其总的成就来说,开发晚者,成果或大。此因少年感情盛,文思敏捷,出词清
丽,易招赞美。个人色彩重,人生经验不足,亦易因骄傲,招致祸败。晚成者,其文字
得力处,即不止情感属词,亦包蕴时代社会。然冲淡谦和,易失朝气。固知此道,甚难
两全,实则不可偏废也。
    

从明代kai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世界级大河长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作物吧,唱出来的也是“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抽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骤,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杜甫对此很不平,曾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杰中成就最高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他二十六岁时写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名文。据说当时镇守南昌的都督闫某,把滕王阁修饰一新,九月九是大会宾客,叫他女婿先写好一篇记述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假装是即兴创作来向宾客夸耀。宴会时,主人装模作样让在座的人写。知情人都知趣地推辞,王勃却不知天高地厚,竟接过笔真写起来,惹得闫都督勃然大怒。不过,唐朝人胸襟就是宽广,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闫某大为惊服,不但不生气,还主动请王勃接着写下去。“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昏时江边的这一幅秋景多麽开阔,多令人神气习气扬!《滕王阁序》虽然不算诗,但却是诗味醇厚的一首散文诗,其审美效应永不会衰变。文章以一首诗结尾:“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与朋友分手,一般总不免会有些伤感,这首诗却一反常情认为只要是知己,即便分隔天涯,也仍然像紧邻一样。诗中没有一句解释的话,但天下升平,处处都有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却作为坚实的背景衬托在诗的背面。只有时代kai放、清宁、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来会遇到什麽意外的侵害,分手时才会有这麽开朗的心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邦”,表达了人类这种普遍的愿望,因而流传千古,成了随时被引用的名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