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506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www.deyou8.com
始。范增那暗藏杀机的举起玉块的动作;项庄和项伯在刀光剑影中翩跹起舞那一触即发的气氛;樊哙气势汹汹的出场,“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皆尽裂”的怒火旺燃的表情,及“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那粗犷无惧的勇士风度;项羽那“壮士,赐之厄酒”的胸怀气魄;刘邦性命的危在旦夕而后又转危为安;范增的悲叹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以及置玉斗于地。“拔剑撞而破之”(24)的愤怒已极的动作……仿佛是一场激战的前奏,又好象是两支大军对峙。在这里,项羽的一方明显是居上风的力量,由范增、项庄等人构成这支力量的核心,仿佛是一只猛虎要把刘邦他们吞掉,象山洪一样要把他们卷走。这场面,令你愀心,使你胆战心惊,动你魂魄,让你热血沸腾。但是,就在矛盾发展到炽热化程度时,刘邦他们竟化险为夷,安全脱身了!这又使你再次惊叹!这就是司马迁靠他那高超的艺术功力在撰写历史场面时给我们创造的崇高美!这就是作为卓越史学家、文学家的司马迁的神笔下的崇高美! 

    离别,这一人生际遇在古人的诗文中,是充满着悲伤与痛苦的。六朝的江淹,有感于人生艰难幸免的这种体验,写下了千秋传诵的《别赋》,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宋朝的柳永在描摹恋人难舍难分的离情的词《雨霖铃》中,更是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悲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离别的场面也是很多的。但却有与其他文人骚客笔下的离别场面不同的特点,那就是悲壮而不悲伤,豪烈而不凄凉,无畏而无恐惧,更没有那凄楚哽咽、蝉嘶声声的悲哀情调! 

    且看《剌客列传》中的荆轲吧。他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决定赴虎口剌杀秦王。司马迁把对这种为知己而死的豪侠行为的敬佩之情凝于笔端,为我们描写了悲壮动人、感神泣鬼的太子丹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的一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里没有夫妻诀别时的凄情,没有贪生怕死者的哀叹,更没有即死者的悲歌。这里只有勇士奔赴战场时的壮烈豪情和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怪不得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要用“未可以成败论英雄也”来赞扬荆轲的侠义行为。(25) 

    “霸王别姬”是《史记》离别场面中最悲恸动人,而又是最壮怀激烈的一幕。当时项羽已兵败垓下,被汉军重重包围,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司马迁是这样描写当时场面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26)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呀!试想,一个从小就胸怀“学万人敌”之大志,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壮士,是区区夫妻诀别能够使他落泪的吗?项羽哭了,他是哭他的霸业之败北,理想之化烬。他悲愤,悲愤“力拔山”“气盖世”的自己竟败在无赖刘邦的手下!在这里司马迁把自己的满腔激情溶进了字里行间,喊出了他胸中的不平和遗憾,遗憾胜利的竟是酗酒好色、撒尿儒冠的无赖汉刘邦,而失败的却是自己敬佩的,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清代吴见思说得好:“‘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27) 

    至则屈原诀别混浊人生,行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28)项羽辞别人世时的痛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9)……仿佛是一首首悲壮的离别之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如果把《史记》整部书比作连绵起伏、壮丽的祖国西南山区,那么,体现着崇高美的历史场面就象一座座险峻离奇的高山一样充斥其间,令你惊叹!楚汉成皋之战中“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30)秦军大获全胜而赵数十万士兵被坑的长平之战;汉高祖还乡时的慷慨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里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1)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而“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32)的感人肺腑的情景……这样的场面真是难以数计!     

    无韵之《离骚》——《史记》之文章风格 

    《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他们任自己的学识、人生经验,对《史记》进行探究,自成一统,各成一家。归结起来,不管论家们的观点如何缤繁多彩,也不管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何不同,却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看法,即《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先看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中所辑录的几家评论: 

    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黄履翁说:司马迁之文“如天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 

    凌约言说:“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 

    茅坤说:“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所谓“疏荡,颇有奇气”;“天马骏足步骤不凡”;“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等等,虽然词目各异,却都是说司马迁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惊心动魄,从美学角度看,是崇高美的典型表现。 

    鲁迅说:“《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33) 

    白寿彝说:“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34) 

    李长之说:“象他的精神是在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一样,他的风格也是的,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之本质特征。”(35) 

    《离骚》被司马迁称为是“舒愤懑”文学的典型,鲁迅把《史记》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同样也认为它是“舒愤懑”文学的杰作,是韩愈所说的“不得其平则鸣”的产物,“郁于中而泄于外”的结果。(36)李长之的“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同样认为《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崇高美首先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先看叙述语言,最典型的是描写巨鹿之战那一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37) 

    真可谓一气呵成,令人读来热血沸腾!怪不得明代茅坤要说:“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凌约言要说:“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宛然可想也。”(38) 

    其次是引用的语言。陈涉辍耕陇上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9)的叹息;刘邦、项羽见到秦始皇时脱口而出的“大丈夫当如是也”,(40)“彼可取而代也”;(41)蔺相如的“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2)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43)……或者表现一种豪迈的积极奋发精神,或者是深沉的爱国热情,或者是出于污泥而不甘其所染的高洁志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