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米洛斯的维纳斯》授课研究

《米洛斯的维纳斯》授课研究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471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米洛斯的维纳斯》授课研究,

这节课的前半部分是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和观点,按照设计,大约用十五分钟左右,相当紧张。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取舍,只讲读文章第三、四两节,这两节内容是作者真正阐述观点的部分,我将其总结成两个字:“有”与“无”。实际上作者只是借用了断臂维纳斯这个形象,他所申发的就是“有”与“无”这两个相对概念在美学与艺术上的辩证关系。维纳斯的“美”在作者看来不是其属性,而是从接受美学出发的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创造,这是观照美而不是本体美。学生在阅读本文时,往往会执着于“维纳斯雕像到底美不美”的问题,这种思考当然没错,但对于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却正是一个阻碍。因此,我抓住这两节内容进行分析,先让学生泛读,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出与“有”“无”相关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学生能很快就找到位置,“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暗示的可能存在”“一方是包孕着无尽梦幻的‘无’,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总结,点出文中的“有”与“无”实际上是两组关系:现实中的“有”与“无”以及想象中的“有”与“无”。断臂维纳斯之所以美正在于她以现实中的“无”赢得了想象中的“有”,将固定的“一”转化成了“无穷”,她的美是欣赏者想象的创造物。作者的思路和观点一经提出,全文的脉络立现,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结并结合课后练习题,文章的梳理工作基本完成。



www.deyou8.com
后半节课即是思维拓展训练,这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这一阶段。在处理与课本的衔接上,我以文章最后一部分为切入点,同时排除作者的观点,而把这块内容作为学生思维展开的平台和起点。作者认为手的不可或缺是其解释残缺的一种方法,可以从这里引发出学生对“残缺美”的讨论。这时,我提供一组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维纳斯雕像图片,有的完整无缺,有的残缺了不同的部位,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进行审美判断。然后选出不同观点的几位代表发言,分别对残缺美进行描述与解释,有了直观的感知,加上生活中此类现象较为常见,学生的发言往往一语中的,互为补充,有的发言甚为精辟。如有同学提出“精神上的残缺不是美”这种观点,理由充分例证丰富,说服力很强,比之教师上课大谈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培养要有更加好的效果。又有同学提出了本文作者的观点其实并不是“残缺美”,我便因势利导,将讨论引向“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为什么维纳斯成为美的化身?在她身上可以找到哪些美的特征?”这一问题。这时,学生的思考已基本脱离了课文本身,思维的触角伸展到了更为广大的范围。但“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确是太难也太复杂了,已远远超出了高中生的知识与能力界限,这个讨论就极易变得大而无当,空泛无物。然而这样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多向性、自由式的思维方式却大有益处,如何取舍进退是个难题,我仍旧尝试用直观感知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在展示图片的同时,我找出班上几位学美术的学生,让他们事先完成几幅不同形态的维纳斯素描作品,将这些作品与图片一同展览。讨论后总结时让几位小画家讲讲他们在创作时是如何理解“美”的,观点纷呈,精彩时现,大家听听说说,嬉嬉笑笑,众多的知识就在欢乐中流淌、撞击,思想的火花时时迸现。如有一同学坚持“美是各人主观感受的反映”这一观点,另有几个同学立该与之争辩,双方互不相让,却又无法折服对方。作为教师,我如果硬性介入宣告此观点是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学生当然会接受和认同,但肯定印象不深、缺乏实感,那位持此观点的同学心中必定更是大不服气,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必然大受打击。于是我把话题由争论转向研讨,让大家一起在现实生活中找实例,正面与反面皆可。剑拔弩张的课堂气氛缓和下来,各种生活事例摆了出来,“一盆鲜艳的花,心情好的时候看是美的,心情不好时难道就不美了吗?”诸如此类,浅显易懂,又具说服力。之后,我再从理论上稍加点提,马上带过,知识既丰富了,又不至于太过抽象深奥。最后,我以两篇文章收尾作结。一篇是著名美学评论家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美学评价;另一篇是一位中学生的习作《我桌上的维纳斯像》。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作者对维纳斯的美的欣赏,让学生从中找到发现的乐趣。进一步引导他们,美时刻都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并通过广泛的阅读去从理论上丰富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堂课上完,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意犹未尽,如果每堂课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真可谓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乐趣,然而在现今,这也只能作为调剂罢了。课后认真回顾了一下,本节课亦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在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只是充当了幻灯机的作用,放放图片、打打字幕,缺少合适的影音视听资料。其次,在学生讨论中,教师的位置很难处理,不能讲得太多,又不能不讲;参与得少,又显得太闲;活跃控制不好就变成了吵闹;引导不及时会造成时间的浪费;等等。这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去逐步改善,这种互动式的学法指导课比较灵活,教师的自由大了,其难度也就相应提高,更难把握。第三,这节课主要以感知为主,缺少知识的具体落实,学生到底通过一节课掌握了哪些知识,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只是讲对以后的人生有莫大好处、受益无穷,这是不负责任的作法,作为教师万不可取。因而,能在当堂做一些小型练习进行巩固测验,那就锦上添花了。

以上,是我对新教材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的授课感想,难免有管窥之弊,坐井观天,贻笑大方。望各位前辈名师能屈躬下顾,不吝指教,则感激不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