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一)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一)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697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一),

12.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例解]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3.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14.何以战?(《曹刿论战》)

[例解]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或huo

1.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3.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例解]   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5.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6.蛟或浮或没。(《周处》)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

  

乎hu

1.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3.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例解]   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例解]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5.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解]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6.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例解]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7.生乎吾前……(《师说》)

[例解]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8.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例解]   作词尾。

  

即ji

1.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例解]   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3.(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5.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例解]   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

6.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例解]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既ji

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3.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

5.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例解]  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

  

莫mo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例解]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

[例解]   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5.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6.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例解]   用作否定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7.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8.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例解]   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乃nai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4.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例解]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8.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其qi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例解]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5.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7.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例解]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解]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12.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例解]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例解]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