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浅谈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及方案(语文版七年级),
2、如何改变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语文“课改”的因素。
①创造激发情感的课堂。
教师在指导课堂活动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具体操作中要做到以下五个转变:A、由教师权威转变为互相尊重,相互信任。B、由单纯的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性情感交流。D、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以表扬为主,让学生品尝成功。E、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②开放多变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三个更新:从以教师为中心更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更新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更新为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中心。A、从单一的,一刀切的“封闭式”的教学转变到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B、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C、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信息技术的渗透对语文课程改革将起到的影响。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如多媒体的互动技术可以模拟演讲、报告、采编等应用语文的真实环境和活动,网络技术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这就为语文教育目标生活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或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的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性的辅助作用;三是像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顺畅的解读。
三.解决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
①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要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网络文化。
②大容量存储技术的发展,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阅读环境,也可以利用CD-ROM光盘或者通过建立管盘库、电子图书馆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还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校园网或INTERNET数据库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来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消化信息。
③“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从而促进创新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的展开。
④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运用,培养信息的检索和应用能力。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后带来的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模式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就可以打发走一节课,这样做起来教师是省时又省力,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能在这时候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等来辅助教学,把抽象化为形象开教,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激活了课堂,加大了课堂内信息的容量,促进师生双边的活动。如在教学《山中避雨》时,对于课文的主题思想 “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有的学生可能没有亲身体验过或者从前有经历过但没有去有意注意。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该文中所提到的《梅花三弄》的录音,从而使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震撼力,超越自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创设了情境,再现了形象,启发了想象。如教学《空城计》,我们自己制作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序幕,配以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激越歌声,把学生带入雄浑壮阔的画面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家作品的简介,使学生对作家作品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再导入新课,介绍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接着利用多媒体放映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有关“空城计”
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想象力,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制成四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内容中的“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这样,将文学、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加透彻。
3、信息技术在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解决方法的探讨。
以上种种事实强调说明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改”整合的必要性。当然在整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①学校资金短缺,导致设备不齐全,影响工作正常开展;②学生身处网络世界中受到形形色色的信息干扰,难免会做出一些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事;③个别老师会过分依赖现代技术而忽视了教学基本功。但我们还是必须大胆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当然在实施整合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着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性而应积极发挥其作用,应做到:①大力加强资源库建设,尽快实现校园网建设,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要求,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针对网上信息多、繁、杂、乱的特点,教师应事先仔细筛选,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并且创造性地加工处理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整理的学习信息和相关知识添加入库。
总之,要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育的滞后状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大语文“课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性质,更新教育理念,增强课程整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语文教育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1、郭志洪《在理念下突破、在教学中反思》——《南安课改通讯》(一);
2、刘家春《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1
3、韩艳梅《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1
4、谭芬《重视初中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