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中考作文“十招”

中考作文“十招”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226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中考作文“十招”,

八、卷面清爽整洁

中考阅卷一般是在高温下进行紧张的工作,心理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试想一份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突兀在眼前,令人不忍卒读,或许其内容精彩,立意新颖,表达出色,但恐怕也会因其可憎的面目而被评卷老师拒之门外,得了个低分。再从阅卷的过程看,拿到试卷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卷面。试想,刚一打开一份试卷,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卷面布局合理,无明显涂痕,他们眼睛定会为之一亮,精神定会为之一振,在看过了诸多“乞丐”后,突然出现这么一位俊秀之人,他们的感觉一定不会差,他们对作文之人的第一印象就会相当好,这样一来印象分就高了,因为作文是所有考试中主观性最强的一道题目,同样的文章,由于书写等方面的原因,不同老师评分悬殊。据参加过中考语文阅卷工作的老师讲,当他看到书写清楚,卷面整洁的试卷时,无形当中对他们的印象大增,在评分时不自觉地增加了一些分数,而与之相反的是,当面对字如天书的“涂鸦”之作时,则心生厌恶,笔下毫不留情。

九、立意新颖深刻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文章的红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主题的约束,围绕着主题,为主题服务。应试作文,同一个题目,千万个考生来做,立意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是很多的,如果你能独辟蹊径,写出立意新颖,构思独特的文章,便会鹤立鸡群,受到老师的喜爱,取得好成绩。要想使文章立意新颖,就必须经过认真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特点,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需要运用逆向思维,如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而我偏说“开卷不一定有益”,立意与众不同,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做到新颖。并且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否则只会是标新立异,而不是立意新颖。同时,立意要从实际出发,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想法、真实感情,才能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空话、套话、故作姿态,不仅令人讨厌,还会引起阅卷老师反感,影响应试成绩。

十、结尾精炼巧妙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古人亦说,文章结尾要像“豹尾”。这些见解极为精辟,它启发我们,结尾要飞扬、有力,要卒章显志,要使人掩卷长思。俗话说,编筐窝篓,妙在收回。好的结尾使主题升华,中心突出,使意境高远,令人回味,使结构更紧凑,意识更完整,感染力更强强劲。结尾可以采取照应开头、篇末点题、发人深思等等方法。下面是两例别致的结尾片段:

  如果说虚心是船,自信是帆,帆船兼备才能出海远航,探寻未来。

  如果说虚心是雪,自信是梅,雪梅并存才能打选出诗情画意,为人吟诵。

  亲爱的朋友,敢问路在何方是一种别样的智慧,走自己脚下的路,自己去披荆斩棘,更是一种芬芳的勇敢,让我们去做一个有大智大勇的人吧!

  提出希望,饱含深情,委婉含蓄而意味深远。仿佛在聆听长辈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又犹如在听取朋友的殷殷嘱托,滋润心田。

  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然开朗,选择听取就是选择容纳宽容。选择自信就是选择在势利面前岿然不动,选择听取就是选择困境面前能伸能屈,游刃有余。

  让自信与听取同行,我们的人生之路将是一片山花烂漫……

  正面对比得出结论,读来有一泻千里之气势,结句语含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总之,文无定法,文亦有法。“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只要我们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多方揣摩,勤于练笔,就一定能写出令人称道的优秀作文。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文章结尾,采用排比、拟人修辞,引用名诗句,点题自然。把科学即将红红火火、蓬蓬勃勃到来之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把期盼之情、喜悦之意油然而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其气势如惊雷,让读者同喜同乐,极富感染力。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做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的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像”,要“写想像中的事物”,要写“想像作文”;要求的是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融洽;总目标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识,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综览这些精髓,本文有些脱离《语文课程标准》关乎写作的要求,但基于抛砖引玉,协助学生写好中考应试作文之心理,来与读者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2]、《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3]、《写作大观》 王守勋主编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7年3月第1版

[4]、《中国教师行动网》初中教研中心


作者邮箱: whe1123@sina.com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