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李白的三个幻想

李白的三个幻想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399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李白的三个幻想,
   要更有效的还原,就得借助一点历史的文献。说得文雅一点,就是要有一点学问。

    关于三峡的文献真是太多了。杜甫晚年的<<秋兴>>就是现成的: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白牢关。

    此外还有古代歌谣:

            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滟预大如猴,瞿塘不可游;

            滟预大如黾,瞿塘不可回;

            滟预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提到三峡的黄牛滩曰: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岸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这里明明是说,船行三峡并不是那么顺畅的,而是纡回曲折的,不是一天就可以到通过的,光是黄牛滩,就可能要三天三夜。

    刘白羽在<<长江三日>>里想象当年的情景说:“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

     但是,如此险恶的航行,在将近六十高龄的李白心目中居然不在话下。

    这更说明,李白当时是如何地归心似箭了。

    结合史料,还原出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更有趣了。

    有学者考证,李白这首写得青春潇洒的诗,居然是晚年之作。他一生只有两次从长江上游向中下游航行。早年是出川,晚年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他犯了一个相当严重的政治错误。

    在凶险的航行中,一个年近花甲的老诗人,居然还能保持青春的感觉,只有李白才有这样的气魄了。

    特别要提醒的是: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正经历一场政治上的灾难。

    李白这个人,在一般读者心目中,是个伟大诗人。诗人的想象是非常奇特的。在诗歌的境界中,他的想象的确是超凡脱俗的。但是,不幸的是,他每每把这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引伸到现实生活中来。他写文章,而且是写一本正经的实用文章的时候,老是幻想自己是个政治家,还不是一般的政治家,是一个高级政治家,他自夸:“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也就是可以当个安邦定国的宰相。但是,他似乎并没有什么政治才能。诗人把情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审美心态,于政治实践水火不相容。所以到了长安,好不容易接近了最高政治集团,和皇帝有了来往,但是,他不可能抓住机会,也就没有做出什么政治贡献。杜甫《醉中八仙歌》中说他潇洒得“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能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也是很巴结天子的。在他留存下来的诗歌中,倒是有些不太高明的歌功颂德之作,如《清平乐》三首,据说是奉皇帝的命令写的,全是歌颂杨贵妃,也就是赞美皇帝的小老婆的,说什么是瑶台月下的仙女之类(若非群玉山头见,定是瑶台月下逢),还把了比作汉朝著名的美女赵飞燕(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习燕倚新装。)今天读到这样的诗句,不难想象得出当时李白多么俗气,这和民间传说中,他对等杨贵妃的傲慢态度,恰恰相反。

     就是这样谄媚,皇帝还是不欣赏他,他政治上完全失败,被皇帝“赐金放还”,郁郁不得志离开了长安,去云游名山大川,求仙问道,这时候诗人又沉浸在另一种幻觉之中,时常觉得自己飘飘欲仙。

      安史之乱发生了,唐明皇逃到甘肃灵武,把帝位传给了太子。任命他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同时让其它儿子,也招兵买马,征讨叛乱。这时,在江苏安徽一带有个永王李璘,有点野心。他想如果你太子打败了安史,当然,你就是皇帝了;如果你打输了,我打赢了,那皇帝就是我的了。所以他就抓起枪杆子来,同时他也知道,光有枪杆子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杆子,那就是笔杆子,为自己扩大统治基础,大造舆论。正好,李白就近在附近。

      如果不是这个永王,李白可能要长期沉醉在他飘飘欲仙的幻觉之中。

永王李璘把李白找到他的幕布府里去了,也许给了一种高级顾问的空头名义。李白当然很兴奋,于是又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自己不但是个政治家,而且是个军事家了。

      他在<<永王东巡歌>>中就吹开了:

            但用东山谢安石,与君谈笑净胡沙。

      他把自己比作,下下棋就把符坚打败了的谢安。

      但是,天才诗人的想象又一次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中央王朝方面很快就发现南方兄弟的野心,虽然安史还没有扫荡平息,但是,二元化领导的危机比之异族叛乱还危险,也就是异族叛乱还没有扫荡,政权分裂的危机,又迫在眉睫。“安内先于攘外”的政策立即府诸实施。派了一员大将,此人也是个诗人。他的诗写得也不错,当然不如李白,但是打仗却比李白强得多。此人就是写出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名句的高适。是唐朝诗人中,官运最为享通的。结果是,在安徽当涂彩石矶一仗,李白当了俘虏,成了罪犯。这本来是一种了不得的罪名。也许有关当局觉得李白没有多大危害性,就判了个流放夜郎(贵州遵义)。可能是对他的讽刺吧:你不是好吹牛吗,那你就到夜郞自大的地方去比赛吧。

       天才诗人,已经是年近六旬了,无奈踏上了充军的路程。幸而,过了长江之后,有人给他讲话了。中央王朝也许觉得他毕竟是个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年纪又老人不小的了,对朝廷也不会有多大的威胁,何必和他过不去呢?于是在他流放的半路上,发出了一道赦书,把他赦免了。

      这时的李白,心情当然是轻松无比的。不但政治帽子没有了,而且可以和家人团聚了。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不把三峡航道中的礁石,把航行中的凶险放在心上。

       一个从政治灾难中走出来的老诗人,居然能有这样轻松的感觉,这就不但表现了他的情感和个性,而且显示了他个性和情感的历史的深度。

      但是,如果把这一切都直接说出来(用浪漫主义诗人的说法,自然流露出来),我心里很轻松,我感觉很安全,也就不成诗了。

      作为诗,一般来说,把感情直接说出来,是很难讨巧的,感情是艺术审美的基础,但是感情直接表达是非常困难的,也是很难动人的。所以中国古典诗和西方许多古典一样,经营出一种方法来让读者获得感染,这种方法,就是把感情化为艺术的感觉,感情不易于直接感染人,而感觉,尤其是被感情所同化了的艺术感觉却具有感染人的功能。你说春天来了,很美,读者是没有感觉的,如果你像李白那样,说:“寒雪梅中尽,春从柳上归。”读者感觉马上和你沟通了。你说这个姑娘很漂亮,我没有感觉,如果说,她美得耀眼,就有感觉了,有了艺术感觉,读者不但感觉到了,而且感情也就能受到感染了。

      李白如果说“轻心已过万重山,”读者是没有感觉的,但是,他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就能让人体验到他那落实了政策,一身轻松,归心似箭的情绪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李白的三个幻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