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九年级历史教案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10-21 02:06:25    浏览次数: 232次    栏目:九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三历史教案,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版九年级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师:那么,冷战政策还有哪些表现?

生:马歇尔计划和北约。

师: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因此在杜鲁门主义的招牌下,美国首先向欧洲扩张。“马歇尔计划”就是杜鲁门主义在欧洲的运用。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社会动乱,英、法、意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美国惊呼欧洲正处在苏军接管和共产党造反的边缘。基于战后美国拥有的经济实力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援为手段,达到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并向美国提出了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授助的请求。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经济困难,进入了经济恢复阶段,带来了政局的稳定,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被纳入美国的范围。与此相对立,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而且对马歇尔计划实施作出强烈反应。它不仅禁止东欧国家参加,而且同东欧国家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并成立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互助委员会”,使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自成一个经济体系。自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20亿美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参加计划的16个国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工业产量比战前增加25%,农业产品增加40%。随着经济的恢复,西欧各国政局稳定下来,强大的法国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的影响也相对减弱。美国也从马歇尔计划中得到了好处。提供给欧洲的援助,主要是贷款而不是现金。这些贷款又主要用来在美国购买设备、机床以及生活用品,然后用船运到欧洲去,这样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出口。

师: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同时,美国还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8月,公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美国通过北约遏制苏联、控制西欧、争夺世界霸权。1952年2月,希腊和土耳其加入北约。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冷战结束后,北约继续扩大。1999年3月,波兰、匈牙利、捷克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20xx年4月,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加入北约,从而使北约成员国增加到26个。同时,北约组织也进一步逼近俄罗斯的国境线。)北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为了对付美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也被迫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并最终于1955年5月与东欧7国代表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规定了集体防御的原则。随即又根据这一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8国在华沙召开欧洲和平与安全第二次会议,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1968年,阿尔巴尼亚宣布退出华约,1990年,民主德国正式退出华约。1991年2月,华约6个成员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在一项议定书上签字,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的军事机构从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约正式解体。)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便形成了。美苏从“冷战”到对峙,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德国分裂,朝鲜以北纬38°线为界分裂为南北两个朝鲜。“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这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师:针尖对麦芒。针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苏联针锋相对,成立华约、经互会与北约、马歇尔计划向抗衡。但是,在二战后初期,斯大林时期,苏联的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与发展经济。但是,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美苏开始进入长达近半个世纪争霸时期。

(展示板书:二、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的形成)

师:战后,苏联通过“四五计划”的实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在对外战略上,基本目标之一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制美国的扩张行动。这一时期是美国与苏联关系处于全面对抗的“冷战”时期。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这一对外战略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战后美苏两国力量对比的消长。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的对外战略,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他说:“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同时强调:“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美国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提出这一战略的背景,一方面是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力量的对比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连连受挫。这对苏联十分有利。另一方面,苏联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实力大增。按苏联的统计数字,以1960年与1950年相比,苏联的国民收入从1950年的占美国的31%,变为1960年的占美国的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这使得苏联有可能从新的实力地位出发,执行新的外交政策。当时,在世界上唯有苏联有资格同美国“平起平坐”,1958年8月,苏联氢弹爆炸成功,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然而,苏联毕竟是在实力落后的情况下追求与美国的同等地位,苏联领导人既想对外扩张,又感到力不从心,因而,在赫鲁晓夫任内,采取的缓和的步骤要多于采取紧张的步骤。但是,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资料:柏林墙的建立

二战后,在柏林一分为二以后,到1961年建筑柏林墙之前,东西柏林之间和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其他地区之间的边界,一直是开放的。西柏林边界共长154千米,其中45千米同东柏林相连。边界上既无安全设施,也没有检查站,边界线蜿蜒于街道、住宅区、树林和河道中间。据联邦德国公布的数字,从1949年到 1961年8月,民主德国有一百多万人从这条边界线逃往联邦德国。外逃人员几乎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大量人员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外流,给民主德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1961年8月12日夜间,民主德国政府采取断然行动,对西柏林边界实行了封锁,架设起铁丝网。13日白天,民主德国方面开设了13个过境点,供西柏林居民和外国人进出东柏林和民主德国其他地区或往返联邦德国之用,但西柏林居民从此必须接受民主德国边防站的检查。9月,一道高约3.5米的水泥石头墙开始破土动工。经过不断修建完善,到1989年10月,已形成全长近154千米、高3.5~4.2米的柏林墙,其中水泥墙114.5千米,铁丝网55千米(主要架设在以河流为边界的水域)。沿柏林墙共建筑望塔 290座、地堡137个、警犬桩274个。还建有108千米长的防坦克路障、123.5千米长的电网和装有一触即发装置的铁栅栏、布雷区和自动射击装置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和欧洲分裂的标志、东西方冷战的象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