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历史教学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11-14 22:53:46    浏览次数: 767次    栏目: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历史教学设计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课引言由图片和文字组成,引用了赫鲁晓夫手持玉米的照片,并对玉米运动作了简单介绍。建议教师就此设计问题:“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开始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课本简要介绍了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结果、评价。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建议教师结合具体数据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农业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加深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理解。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应该客观全面。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讨论题: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让学生分组讨论,答案是开放的,回答合理即可。
  第二目“勃列日涅夫改革”。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改革的结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概括: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二是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建议教师讲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结果后,引导学生比较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然后思考并讨论问题: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与之相比,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第三目“戈尔巴乔夫改革”。教材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阐述。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问题及影响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
  但是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建议教师选用比较直观的数据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改革失误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材最后的“学思之窗”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提出问题,作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引导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然后联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认真思考讨论邓小平这段话的含义。对教材中设计的问题,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www.deyou8.com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时应抓住导入、重点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的渗透等关键环节。导入可以采用图片导入(历史照片)和复习导入(见教材分析部分内容)两种方法。
  在学习赫鲁晓夫的改革背景时,教师设计问题:赫鲁晓夫执政时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让学生重点回顾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从而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及历史意义。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后果,教师结合课文“历史纵横”中的内容,适当补充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细节,如垦荒运动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方法,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新垦区严重风蚀和沙暴。1962年夏,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加之垦荒地的肥力很快耗尽,开荒运动被迫停止。在史料支持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教师可以运用历史比较法,即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就指导思想、内容、结果、失败原因等几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共性特征: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内容上都重视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改革没有明显成效;在结果上,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仍然坚持产品经济观和批判“市场社会主义”,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体制,只是在保留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因此,无法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通过比较分析,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供背景资料。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