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物理教学初中物理初中物理教材精解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教材介绍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教材介绍

    11-14 22:52:05    浏览次数: 858次    栏目:初中物理教材精解

标签:初中物理教材精解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教材介绍,
  四、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说明与建议】
  (一)关于眼睛
  眼睛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具体要求,只是作为凸透镜成像的特例提出。考虑到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教材中把它单独列出进行讲解,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眼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或者说类似于摄像机)。
  眼睛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眼睛的成像原理展开,利用教学挂图或投影片讲解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并可以把它与照相机做比较。
  学习过眼睛的构造,学生可以了解眼睛是怎样观察物体的: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接着可以问学生: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这样就引出了眼睛的调节作用。
  讲过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这样就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www.deyou8.com
  (二)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造成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疲劳过度,使调节能力降低,这样就容易形成近视眼。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凸透镜和烧瓶制作眼睛模型,讲解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具体做法如下:在烧瓶的一端蒙上一片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视网膜”,在烧瓶中注满水,水中滴入一两滴墨水或牛奶用以显示光线的径迹。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和烧瓶会聚在“视网膜”上。如果凸透镜的焦距较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表示这是近视眼,在凸透镜的前面放置一块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光线就会会聚在“视网膜”上,表示这就是近视眼的调节;如果凸透镜的焦距较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表示这是远视眼,在凸透镜的前面放置另一块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光线就会会聚在“视网膜”上,表示这就是远视眼的调节。
  可以再一次让学生仔细观察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看看有什么不同;度数深的眼镜与度数浅的眼镜镜片有什么不同。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说明与建议】
  这一节内容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要求,它是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内容的扩展。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常用的光学仪器,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都是有益的。
  (一)显微镜
  讲解显微镜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放大镜的知识。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等较小的物体,要想看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用一个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这样就可以引入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这里要特别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望远镜
  学过显微镜之后,学生知道了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可以制成显微镜,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这里同样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上一页  [1] [2]